国奖之路 | 刘文博:多面手学姐的斜杠成长哲学
Body
导语
奖学金、科研项目、竞赛大奖……在这些耀眼成绩背后,是怎样的学习方法与心态支撑?国奖学子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挑战与突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解锁国奖学子刘文博的成长密码。
个人名片

姓名:刘文博
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年级:2022级
身份:共青团员
座右铭: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出自《周易·履卦》九二爻辞)
荣誉
1. 中山大学2024年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结题“优秀”
2. 2023中山大学逸仙杯健美啦啦操大赛“全民健身操等级套路二级”项目团体一等奖
3. “2025中国诗词大会”中山大学选拔赛三等奖
4. 2023-2024学年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5. 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
问答
学业发展类
中文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经验谈
Q1:对于中文系学生普遍面临的海量阅读任务,您怎样平衡精读和泛读?如何从阅读中提炼观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研究中?
A1: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是大量泛读与偶尔的精读,其中精读建立在泛读的基础之上。泛读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一个领域的新知识,或者纯粹从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文献,我们可以拓宽知识视野,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精读文献的挑选,一般基于以下两个主要标准:
一是强相关性:与当下正在探讨的小问题紧密相关的文献。例如,当我们撰写与《九歌》神明考据相关的课程论文时,周勋初的《九歌新考》便是极具价值的精读选择,能够为研究提供直接且深入的参考。
二是基础性质:对于构建某一领域基础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的文献。以《左传》注解情况的学习为例,精读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能帮助我们相对高效地形成对这一领域的基础性了解。
此外,在筛选重要文献时,除了自主检索,向老师请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老师们丰富的学术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精准的指引。
Q2:在进行学术研究或课程论文写作时,文献检索至关重要。您能分享下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精准找到有价值资料的方法吗?如何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有效利用?
A2:在资料查找过程中,我总结出可并行运用两套检索标准,以便更全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一是按文献形式划分:将文献分为论文(特指发表于期刊的单篇论文)与论著(指独立出版的著作)。论文通常能反映新观点,借助数据库检索较为便捷,可快速掌握学术前沿动态。论著则具有系统性,能完整呈现某一细分领域或特定学者的研究全貌,帮助建立基础认知。但其检索难度相对较大,建议向专业老师请教,获取更精准的检索途径与推荐书目。
二是按文献内容划分:分为原始材料与研究材料。原始材料包含文本元典及相关原始史料,是研究的根基,为问题探究提供最直接、最原始的依据。研究材料主要是前人针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研读这些内容,能够学习到成熟的理论范式,借鉴不同观点,拓宽研究思路。
Q3:学术写作是中文系学生的必备技能,您在撰写课程论文、研究报告等过程中,是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没有特别的写作训练方法或者修改技巧?
A3:快速入门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研读前人的论文,模仿则是学术练习的重要起始点。论文具备严谨的学术规范,在写作初期,认真效仿其行文范式,如论证结构、综述方法等,是可行且有益的学习方式。不过,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不同学科方向有着各自独特的行文规范,就连参考文献格式也可能大相径庭。建议直接参考所在学科方向的顶级刊物文章,避免用单一格式应对所有写作需求。
谈及修改技巧,在写作前期与老师、同学交流观点和整体结构时,可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但我个人一旦开始正式撰写内容,就很少再做修改。所以,关于完成初稿后如何修改这一方面,我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建议。
Q4: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挑战?又是如何突破的呢?对于想参加大创项目的中文系同学,您有什么建议?
A4:我遭遇的最大挑战来自大二时大创项目的结题论文写作。我们的课题聚焦语言学领域,组内成员里只有我是母语者。随着结题期限日益逼近,时间愈发紧迫,最终撰写论文的重任便落在了我一人肩上。为完成任务,我通宵达旦,全力攻克难题。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成功完成了论文,更在无形中重塑了我的学习心态。自那以后,面对日常作业时,我变得更加从容自信,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是此次经历带给我的宝贵收获。
对想来大创的同学的最大建议就是提前预留出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的机动时间,因为每年通知时间会浮动。
个人成长类
大学阶段心态调适与兴趣探索之路
Q1:大学期间难免会有学业压力大和自我怀疑的时候,您是如何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的?
A1:对我而言,“学业压力大”主要体现为课程安排紧凑、作业任务繁重。面对这种情况,我会尽可能保证充足的休息,至少在必要的休息时间里,不要心怀愧疚。我始终认为,当外界压力大时,不应再自我施压,而要学会自我调节,张弛有度。
“自我怀疑”的涵盖范围较广,单从学习层面来说,我认为关键在于设法赋予自己“价值感”。无论现实状况如何,也不管主流观点怎样评判,我们都应该主动寻找某个维度来进行自我肯定,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 ,增强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Q2:大学是一个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阶段,您是如何在忙碌的学习和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并不断挖掘和提升自己的?对于还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您有什么建议?
A2:在探索兴趣的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将兴趣视为全新体验,无需预先规划,也不必过度权衡 “形势” 与 “价值”。 以我自身为例,舞蹈是我自中学起便一直坚持的爱好;受舍友影响,我重拾了童年时期对绘画的喜爱;在结识新朋友、融入新圈子后,我又重新找回了对写作的热情。也许兴趣对当下的我并不那么“有用”,但是它们冒出来的时候本身就很“好玩”,它们不必然也不必要“合时宜”。
- 结语 -
国奖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必至。刘文博学姐分享的点点滴滴,为我们提供了前行的指引。带着这些经验,怀揣勇气与决心,勇敢面对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彩,收获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